新闻资讯
NEWS首页 |
|
你是否曾设想过,退休之后的岁月里,仍能怀揣多大的热情重返工作岗位?若让你在人生的后半程再战职场15载,又会是何种信念成为你的动力源泉?
你可能不敢想象,有人却以行动作出了真实的回答。在中国能建中电工程陕西院,有这样一位特殊的退休员工,她对输电线路覆冰的执着研究近60年,即使在退休后也未曾熄灭那份热爱之火,反而选择继续探究这一领域的复杂难题。
这位耄耋老人在退休后仍倾其毕生精力,将自己在覆冰研究中的珍贵心得和详实数据悉心整理、归纳分类,并最终编纂成《陕西省输电线路覆冰史》这部厚重之作。她慷慨地将这份凝聚智慧与心血的成果捐赠给了设计院,期望借此助力年轻一代电力线勘设计人减少迷茫,少走弯路、避免设计误区。
这位老人名叫高惠莲,今年已经84岁高龄,她无比热爱着自己从事的电力事业,她用行动诠释了老一辈电力设计人矢志不渝的专业追求和深情付出的精神风貌,这份精神力量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的电力工作者,在各自岗位上接力奋斗,为我省电力事业的发展持续注入活力。
图1 高惠莲老人
识“冰”
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2024年1月下旬的一天,高惠莲在家里打开电脑,扶了扶老花镜,沉思片刻后,她在微信上给陕西院电网公司的副总经理温灵长发送了一条信息:“温总,这一年多来,我汇总、整理了覆冰调查等有关的资料,将咱们原来的设想进行了精简,编写成了《陕西省输电线路覆冰史》一文,目的是把宝贵的覆冰历史资料归纳、汇总起来,避免丢散、遗失,了却此生心愿!”随即将一篇三万余字的《陕西省输电线路覆冰史》和两份重要附件一并发出。这是高惠莲老人一生工作的结晶,她无私地将其献给了她深爱的电力设计院。
图2 《陕西省输电线路覆冰史》目录
得知此事后,陕西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张光弢深受感动,随即专程前往高惠莲老人的家中拜访,当面向高老表达敬意与感谢,并立即决定成立陕西院覆冰科技研究小组。
图3 陕西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张光弢看望高老
与电力线路设计打了一辈子交道的高惠莲,深知随着电压等级提升以及山区线路环境日趋复杂,未来的电力设计任务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她深情地表示:“我这一生有幸多次参与了覆冰线路的设计、调查和观测工作,更有幸观测到了罕见的覆冰情况,如果不把这些来之不易的资料整理好留给后人,我心难以安宁。这些资料基本包含了陕西省输电线路的覆冰历史概况,对以后的工程和覆冰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应该充分地利用,不然的话,太可惜了,失而不可复得!”
时间回溯至1964年,刚从西安电力学校毕业的24岁青年高惠莲加入了陕西省电力设计院的前身——西北电管局设计处,由此拉开了她长达47年的职业生涯序幕,开始与电线覆冰这一棘手的设计难题结下不解之缘。她在1964至2011年的职业生涯中,深耕电力系统线路设计与覆冰研究领域,先后担任多个重大输电线路工程主设人,负责覆冰观测站建设和长期覆冰监测任务,多次在国家级覆冰会议上发表研究成果。1990年后,她在管理岗位上,不仅发表了关于重冰区线路设计的重要论文,还完成了多项线路设计与施工项目,特别是在覆冰调查与应对方面做出突出贡献。2010年参与的“陕西省冰区划分研究”课题,荣获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以及陕西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世纪60年代开始,为了满足电力传输需求,陕西省在秦岭山区的高压输电线路逐渐增多,作为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的秦岭,地形险峻多变,气候条件复杂,尤其是初春、秋末和冬季,大雪封山、覆冰天气时常可见,对输电线路的设计和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营形成了巨大危害。当初,覆冰观测和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可靠的案例指导,设计师们不得不依赖实践经验,采用探索性的方法,其成效和安全性只能随时间检验,设计不足可能导致输电线路在严重覆冰下断线或倒塔,给电网安全带来直接威胁。1981年和1989年宝鸡等地的覆冰事件,以及2008年中国南方的雨雪冰冻灾害,都凸显了覆冰对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破坏性,同时也反映了在输电线路设计中充分考虑覆冰因素的重要性。
图4 高惠莲、雷桂婷和陕西省广播事业局九号工地的同志
线路覆冰的准确定性与定量分析,对于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高惠莲回顾过去的工作经历时感慨道:“在我们当初的设计过程中,只能依据规程规范和有限的调查数据完成设计任务,但每当任务画上句号时,心中那份不确定感却始终挥之不去。”她深深陷于覆冰问题的探究中,不断探索着覆冰与海拔高度、地形特征、气象条件及植被变化等多元因素相互作用的关系,研究试探如何科学地对不同环境下的输电线路覆冰厚度进行精细化的定性和定量解析,这些问题在后来长期不懈的覆冰观测研究及工程实践中得到了逐步的解答。
观“冰”
秦岭之巅斗严寒
1975年下半年,陕西院(原西北电管局送变电设计队)积极响应水电部基建司关于建立覆冰观测站的指示,委派高惠莲与她的同事雷桂婷共同承担起820线路覆冰观测站模拟线的设计、架设及覆冰观测工作。同年11月,在陕西院精心设计的35千伏820线路终点,位于秦岭山脉中段海拔2880多米的光头山上,依托陕西省广播事业局九号工地的协助,陕西省首座“820线路覆冰观测站”顺利落成。
图5 覆冰观测站一景
高惠莲回忆:“能参与820线路覆冰观测站的设计和观测工作,是一段难忘的宝贵经历,也是我人生的转折点。”从1975年至1978年,她们完成了三个年度中的冬季覆冰观测任务,这些经历至今仍深深印在她的记忆中。
图6 雷桂婷和高惠莲在“光头山”上
图7 820线路覆冰照片
历经三个年度覆冰季节的覆冰观测工作,她们圆满完成了任务,全面记录了不同气象条件下线路覆冰的全过程,并系统梳理了覆冰与对应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她们一丝不苟地记录了线路、模拟线及其周围参照物的覆冰情况,详细记载了相关的气象数据,以及覆冰类型的多样性。此外,她们还亲眼见证了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线路、模拟线覆冰形成的不同过程,以及导地线随气象条件变化脱冰的过程和地线落在导线下方的独特景象。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她们观测到了国内迄今为止覆冰观测站中输电线路每米导线最大覆冰重量为30公斤的数据,并同时收集了相关的覆冰质量和气象数据。
图8 观测站模拟线覆冰照片
这段宝贵的三年观冰经历,使她们对于覆冰的成因、性质、机理和形成规律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820覆冰观测站的工作不仅成为高惠莲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也激发了她对电力设计专业的更深层次热爱,并为她后续开展覆冰研究积累了大量科学而珍贵的数据。
图9 天线塔及烟囱拉线覆冰照片
忧“冰”
责任和热爱是设计人的生命
在高惠莲老人的人生篇章中,责任与热爱交织成坚韧的经纬线,织就了一位线路设计人的人生历程。1970年岁末,设计院突然接到紧急通知,铜(川)-焦(坪)110千伏线路工程因施工进度紧迫,需立即派人前往工地进行交桩工作,然而此时,该线路的主要勘测人员均无法到场,任务自然落到了线路主设人高惠莲肩上。面对突如其来的任务,高惠莲选择了责任的担当。她与同事们一同奔赴铜川,完成交桩任务。这一幕,彰显了那个电力人才匮乏年代,女性工作者所承载的时代担当。至今,外业勘测岗位多由男性员工承担,而在七八十年代,如高惠莲般的女性设计师们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
责任心对于设计人员而言,犹如生命之重。大约在1984年,一条穿越临潼秦岭山脉的线路中,原设计方案将该线路段设计覆冰厚度设为40mm,后来高惠莲受邀参与现场复查工作,根据实地调查和地形分析,她将此段线路的设计覆冰厚度调整为15mm。面对周围质疑的目光,高惠莲凭借丰富的覆冰设计经验以及对科学调查数据的信任与对地形、植被等自然因素的细致解析,坚守自己的判断。随后数年间,每逢冬季雨雪时节,高惠莲都会特别关注临潼线路的运行状态,天有不测风云,她也担心自己的判断可能出现失误,实践证明,她的决策是正确的。对经手项目的长期关注源于一个设计人对职责与荣誉的坚守,不仅体现出科学严谨的态度,更展现了设计者勇于创新、敢于承担责任的精神风貌。
传“冰”
希望后辈继续开展覆冰研究
1996年,高惠莲在退休后被单位返聘,直至2011年再次告别工作岗位。二次退休后,高老的生活节奏虽转入规律的晚年生活,但她仍然热爱生活,执着于专业。相较于许多同龄人参加广场舞等活动,80岁高龄的她选择学游泳,那几年她坚持每周一次游泳五百多米,圆了年轻时未能实现的梦想。除此之外,她仍然关注设计院发展,并在闲暇时整理工作笔记,将过往的经验和思考逐步转化为文字。
《陕西省输电线路覆冰史》的创作始于2020年前后,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高老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面对那些字迹已经模糊的笔记,她分类、总结,结合自己的实地考察和研究经历,对陕西省的覆冰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分析。在写作的过程中,她常常因为激动而忘记时间,她说:“随着翻看记录、查找资料时的思绪,脑海中会浮现出当年与同事们一起工作的场景,那份激情至今仍让我心潮澎湃。”
图10 高惠莲老人展示她当年的工作笔记
2022年,疫情带来的疾病让高老一度陷入困境,高烧持续不断,身体疲惫不堪,然而对覆冰问题的研究热情和责任感却成为她战胜病魔、恢复精神的强大支柱。度过那段艰难时期后,她加快了《陕西省输电线路覆冰史》的编撰步伐,将数十年来积淀的丰富资料与实践经验凝练为一篇系统的研究报告。
《陕西省输电线路覆冰史》,全面梳理了近六十年来陕西省高压输电线路在覆冰设计、覆冰事故应对、覆冰实地调查以及覆冰观测等多个方面的实践与经验。文章聚焦宝风线等具体线路,揭示初期设计中覆冰厚度预估不足所引发的线路故障,强调了气象资料的分析、研究及合理设定设计冰厚对于电网安全的重要性。文中详实记录秦岭山区等地雾雨凇事件的关键数据,彰显气象信息在覆冰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图11 高老的工作笔记
此外,该文还生动描绘了勘察人员不畏艰难险阻进行覆冰观测、调查及访谈的情景,提出覆冰历史资料对工程覆冰设计与冰区划分标准细化的指导意义和价值。
总体来说,《陕西省输电线路覆冰史》结合工程实践与科研成果,提供了丰富的覆冰数据和案例资源,为后续研究者与工程师们深入理解覆冰机理及其对线路安全的影响提供了思路,并提出了非重冰区也可能出现覆冰灾害的设计疏漏警示。
高老留下的不仅仅是一份具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报告,更是一份生动展现老一辈电力设计者披荆斩棘、砥砺前行的精神写照,是对无私奉献精神的深刻诠释,更是她对电力事业炽烈热爱的真实映射。
在陕西院即将迎来70周年庆典之际,她寄语年轻一代秉承艰苦奋斗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勇攀高峰,研究解决电力领域的难题,为电力事业发展创造更多辉煌成就。
采访结束后,高老谦逊地表示,自己只是那个时代无数奋斗者中的普通一员,而她只是比较多地参与了覆冰工作,有幸见证并初浅地尝试分析、研究了电力事业发展进程中的覆冰难题,作为一个年老的电力设计者,这些都是自己应该做的。